帝国时期的巴西社会的道德风尚

人气 3004   2012-9-27 23:43

几十万移民,在帝国临近结束的年代,到圣保罗的一些大农场定居下来,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巴西人生活当中那种传统的慷慨、热情与友好的气氛。不讲卫生、缺少公共设施,又时常为流行病所侵袭的城市,只不过是一些广大而丑陋的村落罢了。务农的大家庭,都宁愿在他们的大庄园里居住,因为在那里,他们能够以较低的费用过着更为充裕的生活,而且完整无缺地保持他们的权力和社会威望。古老的北方大城市—贝伦、累西腓和巴伊亚(萨尔瓦多),差不多是自治的文化中心。里约热内卢的四、五十万居民,散布在后来称为联邦区的广大区域里;它尽管是首都,但却不是全国的社会中心。圣保罗、米纳斯吉拉斯和南里约格朗德等省的人口不大稠密的城市中心,就更不重要了。

佩德罗二世密切地注视着公众的道德风尚。他对于在廉洁正直方面可疑的人,怀有本能的嫌恶,并且不肯原谅那些不适当或者不正派的行为。他那支著名的“决定命运的铅笔”,是供他圈点可疑者的姓名用的,它确实能够引起人们的惊恐。他私人生活中的高尚品德,对他那些政治和行政僚属来说,就是一个榜样,甚至是一种针贬。那时候,金钱还没有成为衡量价值的通用标准。绝大多数的公务人员都是诚实的模范。而且,这个正直传统十分强固,所以一直延续到共和国时代,甚至在“恩西利亚门托”时期(这是一个通货膨胀引起暴富和破产的时期,人们普遍地把它归罪于1890年共和国第一任财政部长鲁伊·巴尔博扎所公布的金融政策),也经受住了到证券交易所去搞投机活动的巨大诱惑。

  关注度: 3004   Baidu: 1   360: 0   Google: 1   其他: 0

推荐您可能感兴趣:

返回顶部
巴西中文站 | 添加收藏 联系方式见首页
本站绝大部分内容是编辑编撰的原创性文章,有少量转载,如有涉及到虚假、侵权、违法等信息,请联系我们。
版权保护:本站原创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资讯等)的版权均属本站所有。©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